一腔報國志 濕法開金石——過程工程所舉辦紀念陳家鏞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
陳家鏞院士是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學工程學科開拓者之一。2月26日,過程工程所舉辦紀念陳家鏞先生誕辰100周年座談會暨學術論壇,院學部工作局、科學傳播局、過程工程所領導,以及學界同仁、研究所代表共同緬懷這位熱愛祖國、崇尚科學、嚴謹求實、無私奉獻的濕法冶金“開山”大家。
座談會現場
座談會上,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院士首先致辭。他講到,1956年,陳先生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和條件,毅然決然回來報效國家,全力投入到化冶所的籌備工作中,是憂國愛國的科學家。
針對建國初期,國家對鋼鐵需求緊迫的情況,陳先生開創“濕法冶金”技術,建立國內第一個濕法冶金提銅中試工廠;在我國最早利用濕法冶金的原理和技術開展金屬粉體制備的研究,研制出一大批復合金屬粉體,解決了飛機發動機耐高溫及可磨耗密封問題;針對廢氣、廢水、廢渣的“三廢”治理問題,率先提出“清潔生產”的概念,在國家“雙碳”戰略的背景下,六十多年前提出的這個概念,更具前瞻性和指導性,是求新創新的科學家。
陳先生是我國首批博士生導師,先后培養了34名博士生、16名碩士生和9名博士后。很多學生已經成為學術帶頭人或企業負責人。他還編撰了《濕法冶金手冊》《溶劑萃取手冊》等十余本專業著作,許多論著都成為學術界的經典之作,是厚植育人的科學家。
曾連續擔任全國政協第四至第八屆全國委員會科學技術界委員的陳先生,就化工行業的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等問題積極建言獻策,是履職盡責的科學家。
隨后,中科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回憶了與陳先生初次見面的場景。他談到,陳先生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為我國濕法冶金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希望青年一輩可以從陳先生身上學到真正的科學家精神,秉承前輩的優秀文化和優良學風。
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華煒談到,陳先生曾擔任學會的第35屆理事和連續5屆的榮譽理事,是學會會刊《中國化學工程學報》的創刊人之一,為我國化工科技期刊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
陳先生連續擔任中國有色金屬學會三屆副理事長,學會監事長張洪國講到,陳先生開創的濕法冶金技術處理了國民經濟建設急需的多種有色金屬礦,在金、銀、銅、鎳、鈷等有色金屬回收方面為國家創造了巨大財富。
過程工程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張懿院士表示自己在陳先生的帶領下才進入到現在從事的科研領域并組建了團隊,陳先生永遠是她最敬佩的導師。經過四代人幾十年的積累,團隊取得了一系列的突破和成績。希望年輕人可以繼承陳先生的科學精神。
中國工程院邱定蕃院士深情回憶了與陳先生相處的點滴,先生的面容依然清晰。陳先生是濕法冶金專業學生們的導師和引路人,他的著作是同學們學習的標桿和榜樣。先生平易近人的高尚品行、治學嚴謹的科學精神值得永遠發揚。
中科院院士費維揚談到,陳先生開展的大容量萃取化學和萃取工程研究為我國萃取工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陳先生開創的濕法冶金技術推動了化學工程的發展,并且對化工行業的人才培養意義重大。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傳堯講到,陳先生的《濕法冶金手冊》正式發行后還親自送了他一本,他對先生慈祥的面容、高尚的品格印象深刻。后輩應該努力學習陳先生高尚的品格和學術造詣。
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小衛表示,她在工作中會經常拜讀陳先生的著作,對先生卓越的學術貢獻、嚴謹治學的品格非常敬佩,作為晚輩要努力向陳先生學習,做好本職工作。
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政昌回憶與陳先生相識時,先生平易近人,具有“大家”風范。他的科學研究思想和方法深深地影響了后輩。他一生為國家無私奉獻的愛國胸懷,是后輩學習的榜樣。
過程工程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李洪鐘談到,為了紀念陳先生,中國首顆微重力化工實驗衛星“陳家鏞一號星”在2017年成功發射。晚輩們要學習他愛國愛民、治學嚴謹的科學精神和學風。
“自己手邊就有陳先生的著作,時常翻閱學習?!敝袊茖W院院士嚴純華講到,陳先生把他對黨忠誠、對國熱愛的情懷,用科學家的方式傳遞給學生。先生做人做事是晚輩們的楷模,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先生”。
過程工程所老領導謝裕生、羅世民,陳先生的弟子毛卓雄、李佐虎、盧立柱、毛慧華、王蓉、鮑曉軍、趙由才、趙瑾、姜成英等,以及何鳴鴻、陸小華、駱廣生、宗保寧等嘉賓通過線上及線下形式發言,表達了對陳先生的深切緬懷。陳丙珍院士、陳先生弟子劉后元發來了留言和手寫書信,致敬陳先生。座談會由過程工程所老所長劉會洲研究員主持。
座談會上還舉行了《一腔報國志 濕法開金石——陳家鏞傳》首發式。該傳記為“老科學家學術成長資料采集工程叢書”及“中國科學院院士傳記”系列之一。工作小組歷時10年,通過大量采訪,查閱、調取實物及音視頻資料近千份、萬余頁,到南京、重慶、成都、昆明四地實地調研,最后成書19.2萬字,展示了陳家鏞院士嚴謹治學的態度、求真務實的精神、厚德載物的品質和愛國奉獻的情懷。
院學部工作局局長王篤金,院科學傳播局副局長王秀全,過程工程所所長張鎖江,黨委書記、副所長朱慶山為《陳家鏞傳》首發揭幕
下午的學術論壇由過程工程所黨委書記、副所長朱慶山及副所長楊超共同主持。中科院院士嚴純華帶來了“串級萃取理論發展與稀土分離工業技術進步”的主題報告,針對我國稀土產業發展情況、串級萃取理論及工藝進行了詳細介紹及展望。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任、中科院院士李靜海在題為“科學:在范式變革中應對全球挑戰”的報告中,介紹了介科學的最新進展,提出建議變革科研范式,以面對可持續發展中的復雜性挑戰。中國工程院院士沈政昌的報告題目為“BGRIMM浮選機放大方法研究及應用”,他對比了國外及BGRIMM浮選機放大方法,并詳細介紹了大型浮選裝備打破國外壟斷和大規模工程應用。南京工業大學教授陸小華的“微納界面熱力學與傳遞基礎——基于熱力學原理評價碳中和所需顛覆性技術”報告,從熱力學角度對化學工程學科進行了重新思考,并對“雙碳”目標的實現進行了深度解析。四位院士、專家在報告后還與青年學者進行了深入討論。
陳家鏞院士簡介:
陳家鏞(1922-2019)我國濕法冶金學科奠基人,化工學科開拓者,中國科學院院士。在冶金反應動力學、化學反應工程、化工和礦物分離、生化工程、粉末材料等研究領域都做出了杰出貢獻。
點擊圖片觀看陳家鏞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短片
(信息傳播辦公室)